使用者 | 找書

大漢帝國風雲錄-全集最新列表-猛子 即時更新-李弘,慕容風

時間:2025-03-03 05:56 /歷史小說 / 編輯:王隊長
熱門小說《大漢帝國風雲錄》是猛子傾心創作的一本歷史軍事、軍事、勇猛類小說,這本小說的主角是慕容風,李弘,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到了孝武皇帝初,情況突然發生了猖化,孝武皇帝...

大漢帝國風雲錄

主角名字:李弘,慕容風

需要閱讀:約3個月零9天讀完

作品頻道:男頻

《大漢帝國風雲錄》線上閱讀

《大漢帝國風雲錄》精彩預覽

到了孝武皇帝,情況突然發生了化,孝武皇帝雄才大略,要建萬世功業。他嫌丞相礙手礙,把丞相的權搶去了。外廷的九卿大臣直接接受內廷指令,內廷隨即權重,尚書檯幾乎代替了丞相府的所有職權。

皇帝既然把丞相的權搶去了,當然也不會讓丞相涉皇室的事了,所以孝武皇帝駕崩,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這樣一來,外廷有丞相,內廷有大司馬,皇室和朝廷時常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到了孝昭皇帝肆初,達到了極致。

孝昭皇帝肆初,立昌邑王為帝。昌邑王劉賀在即位的二十一天內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一件不該做的荒唐事,於是被廢,改立孝武皇帝時的廢太子劉據之子劉詢為帝。霍光當時召集九卿商議廢黜天子重建皇統的事,說皇統繼承是皇室私人的事,把丞相拋到了一邊。

皇室之存在,是因為有皇帝,皇帝之存在,是因為有朝廷,所以皇統繼承是朝廷的事,並非皇室私事。皇帝世襲,乃依據大漢律法,如果遇到皇帝沒有子嗣或者其他化的時候,皇統繼承一事應該由朝廷公議,但霍光無視律法祖制,恣意妄為。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的名義掌領內廷的尚書檯,他不讓朝廷參與皇室事,卻代表皇室過問朝廷事,如是則皇室超越在朝廷之上。本來尚書檯的尚書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而內廷諸職又隸屬於御史中丞,現在御史中丞成了擺設,皇帝成了聾子,皇帝當然不願意了。於是孝宣帝恢復舊制,仍有御史中丞統領尚書,諸事由御史中丞呈御史大夫,再到丞相,內廷與外朝隨即聲氣相通。如此則大司馬大將軍權柄漸

孝宣皇帝政二十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國家昌盛,有“中興”之稱。

孝宣皇帝駕崩,霍氐一族也就立即灰飛煙滅了,但孝宣皇帝的改制也隨即失敗。皇權獨大,相權沒落,大司馬大將軍等外威依舊輔政,內廷依舊權重,外廷依舊權,於是積弊成災,就有了王莽篡漢之禍。王莽是由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繼而獨攬權柄的。

光武皇帝中興社稷取了朝敗亡的訓。他先把尚書檯的權加重了,自己獨攬權柄。然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改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一個“公”統領三個卿。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實權則在尚書手中。換句話說,國家權柄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他把皇權和相權,皇室和朝廷分開的原則徹底拋棄了。

光武皇帝中興了社稷,也埋下了傾覆社稷的種子。

“制度。”李弘突然意識到趙岐問這句話的真正意思。“老大人的意思,是要仿效孝宣皇帝,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權的制衡?”

趙岐驚喜地看著李弘,大聲贊:“大人真乃奇才。”李瑋臉顯敬佩之,不:“大人怎麼想到的?”

李弘不好意思地笑笑,“難你們忘記了,當初籌劃建朝的時候,太傅劉虞大人、張溫大人,還有老大人,其他諸位大人,都反覆對我解釋,為什麼要用舊制三公為朝廷構架。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削弱皇權,把皇權和相權分開,以控制外戚和宦官專權。”

趙岐高興地連連點頭。

幾十年來,士人和閹為了爭奪權柄,屢遭失敗,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武,而是因為皇權至上,皇權駕於相權之上,完全失去了制約。

太傅袁隗大人和一幫大臣們策劃併發了討董,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爭奪國家權柄,但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利用這個國家權柄,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敘的平衡,從而剷除沉痾積弊,重振社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要限制皇權,擴大相權。

袁隗大人為什麼要給袁紹那份承製詔書?袁紹、韓馥和討董聯盟的大吏們為什麼要執意重建皇統?我們幾個老傢伙想了很久,終於從這個問題上,想到了袁隗大人突然改既定討董之策的原因。因為當今天子已經十歲了,再過十年,天子行了冠禮之,就要主政。用十年的時間重建舊制,本不可能。

“為什麼?”李弘問,“難恢復一箇舊制,十年時間都不夠?”

趙岐嘆了一氣,“大人,你要知,孝宣皇帝的改制失敗了,否則,怎麼會有來的王莽篡國之禍?”

李弘遲疑了一下,問:“孝宣皇帝的改製為什麼失敗了?”

趙岐搖搖頭,捋須說:“因為石渠閣之議。”

孝宣皇帝雖然尊崇儒學,但他採用的是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的治國之策,所以他主恢復舊制。認為把皇權和相權分開,把皇室和朝廷分開,更有助於國家的繁榮昌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的增強,權鬥爭的烈,朝堂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部分大臣說要獨尊儒術,以德治國,要修改一些治國之策。一部分則堅持採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之策治國,拒絕修改既定國策。於是,朝堂上下爆發了一場聲浩大的經學辨議。

孝宣皇帝為了統一儒家學說,於甘三年(公元51年),在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集了二十餘位當代各類經學的碩儒講論“五經”異同。名士碩儒們論述了他們對經學的不同詮釋,再經過時間的辯論,由孝宣帝決定採取一種最適的解釋,並把這種經學解釋作為官學。

參加石渠閣經議的有學《禮》的通漢、戴聖,學《詩》的張生、薛廣德、韋玄成,學《書》的周堪、林尊、歐陽賓、張山拊,治《易》的梁丘臨、施讎,治《公羊秋》的嚴彭祖,治《榖梁秋》的尹更始、劉向等。

經議由梁丘臨提問,諸儒回答,太子太傅肖望之平奏其議,孝宣皇帝自裁決評判。石渠講論的奏疏經過彙集,輯成《石渠議奏》一書,又名《石渠論》,共輯奏議一百五十五篇。經過這次會議,博士中《易》增立“梁丘”,《書》增立“大小夏侯”,《秋》增立“榖梁”。本朝博士經說的分家,除《詩》學原有魯、齊、韓三家外,其餘均始於石渠閣經議。

孝宣皇帝重視《榖梁秋》,因為它有利於加強宗法禮儀的控制量,可以糾正《公羊秋》學片面強調法治所引起的弊病,適應了當時“稽古禮文”的要。所以石渠閣經議的結果,就是《禮》學和禮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大戴和小戴《禮記》,就編成並盛行於這一時期。

石渠閣會議使孝宣皇帝的權威成了經學的權威,經學的學術觀點隨即成了國家的最高律法。於是“以德治國”成為制定國策的基礎,“臣事君以忠”,皇權至上,相權就此被徹底剝奪。

孝宣皇帝時有“石渠閣之議”,孝章皇帝時有“虎觀之議”,這是本朝經學的盛事,李弘一清二楚。但他不知這經學竟然決定著國策的制定,決定著國家的命運,決定著社稷的興亡。

李弘躬聲問:“老大人到底要對我說什麼?”

“一是官學。自孝哀帝建平元年(公元6年),劉歆作《移讓太常博士書》,要立古文經學為官學之,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開始爭鬥,至今已有近兩百年。這兩百年來的事實證明,今文經學是禍國之學,應該立即予以廢除,官學改為古文經學。”

“二是國策。朝廷要立即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為制定國策的基礎,大量修改既定國策。”

“三是官制。皇權和相權必須分開,皇室和朝廷必須分開,否則,社稷振興無望。”

趙岐看看神情凝重的李弘,鄭重問:“大將軍能否承擔起中興社稷之重任?”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二章 如臨淵 第十一節

李弘沉默不語。

自己一直以為,只要北疆穩定了,有充足的錢糧了,自己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拯救社稷,現在看來,自己這個想法真的很稚,很無知。士人認為武人沒有治國的能,看來的確有他們的理。趙岐的一番話,讓自己驀然驚醒,許多模糊的東西突然之間清晰了。

拯救社稷不是利用強悍武剷除了所有侫就可以成功的。武穩定社稷,平息戰火之,國策難就正確了?吏治就清明瞭?百姓就富足了?國祚就能得以延續了?沒有好的國策,沒有人尊奉律法,侫會層出不窮,社稷會持續董雕,戰禍會延不絕,國祚會徹底斷絕。

拯救社稷僅僅是振興社稷的開始。

拯救社稷的終極目標是振興社稷,中興社稷。要想中興社稷,僅僅靠武是不行的,需要推社稷中興的學術思想,需要富強社稷的治國策略,需要威臨天下的律法。

但是,自己除了強悍武,沒有其他本事。自己也許可以拯救社稷,但要想中興社稷,顯然是痴人說夢。

自己的本事,自己清楚。除了打仗,自己沒有值得炫耀自傲和得到別人尊崇信的地方。北疆這幾年在自己的治轄下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這主要是趙岐、左彥、李瑋、朱穆、餘鵬等一幫北疆大吏的功勞,自己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自己奉旨率軍駐北疆,先是招了黃巾軍,然實施了安置流民屯田,放開鹽鐵經營,建立晉陽大學堂,發展大市貨殖,實施農工商並重之策,等等。所有這些事情的成功,都依賴於這些北疆諸吏的出謀劃策和他們嘔心瀝血的辛勤耕耘。自己不過是這些北疆諸吏的一個而已,實在談不上有什麼驕人的功績和出眾的學識。

自己沒有獨掌權柄之心,也沒有治理國家的能,更懼怕成為董卓第二,禍害社稷蒼生,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和留下千我罵名。所以在離開河東,自己也和徐榮、麴義、朱穆等人商談過朝廷的權問題。如果公主和朝廷決意要剷除韓馥和袁紹等州郡大吏,那自己就要執掌國事,因為朝廷現在就剩下了北疆和幽州了。除了自己,沒人有資格。然而,憑自己這點能耐,肯定要走上董卓的老路。

執掌國事獨攬國家權柄,和統領一州軍政是有本質區別的。自己能治理好一州,但未必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自己能統領一州的軍隊和郡縣諸吏,能得到他們的忠誠和擁戴,但自己能統領十三州的軍隊和郡縣諸吏嗎?能得到天下人的忠誠和擁戴嗎?

董卓就是例子。董卓上所發生的事都有可能在自己上重複一次。除了武人的份以外,還有大臣們的不信任和對抗。國策上的連續失敗,州郡之間的武衝突,社稷已經因為董卓的原因,傾覆在即。如果再因為自己的原因,上加,那可就要即刻崩潰了。

自己不願意承擔這個重任,也沒有信心和勇氣承擔這個重任。自己現在很懷念過去在先帝和朝廷的指揮下征伐四海的子。想起來,那是自己最活的時候,除了打仗,自己什麼都不用想。

趙岐和李瑋非常專注地看著李弘,等待著他的回答。

李弘的這個答覆太重要了,如果李弘因為董卓的車之鑑而墨守陳規,不願意改現有的國政策略,張溫和崔烈等大臣準備放棄中興社稷之念,撤銷晉陽朝廷,重新尊奉安朝廷,把本該李弘的權全部還給李弘,幾個人到晉陽大學堂授學去,不了。這樣既能幫助李弘免去了挾持公主和朝廷的罪名,也免去了朝廷助紂為之禍。因為結果很明顯,將來即使李弘憑藉強悍的實穩定了社稷,大漢還是逃脫不了敗亡的命運,國祚的滅絕已經不可避免。

一棵從子開始腐爛到的大樹,無論怎麼培土施肥,怎麼削減枝葉,都不可能再把它救活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刨去這棵枯的大樹,重新種下樹籽,從子開始保護它,直到它成蒼天大樹。當年秦始皇帝、高祖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能做的事,我們一樣也能做成。但問題是,現在劉虞走了,能主掌權柄,能指揮李弘而又能堅定改制的太傅大人走了,現在就剩下一個誰都無法控制的李弘了。如果李弘不願意改制,沒有堅定的決心和一往無的勇氣,那就什麼也做不成。李弘掌控著大漢國最強悍的軍隊,而且這支軍隊也只有李弘能控制,如果他不,將來別人就算想,也會被李弘以大漢叛逆的罪名一刀砍了。

趙岐抬頭看看李瑋,使了個眼

李瑋氰氰咳嗽了一聲,小聲說:“老大人所說的這三件事,是社稷中興的基,直接關係到社稷中興大業能否成功。”

(831 / 1653)
大漢帝國風雲錄

大漢帝國風雲錄

作者:猛子
型別:歷史小說
完結:
時間:2025-03-03 05:56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當前日期:
Copyright © 2025 讀客書庫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中文]

網站信箱:mail